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08:21:40
至於是否有過於血腥暴力的疑慮,檢察官強調,死者的大體完整,只選了9張照片都沒有大片出血或其他斷肢等畫面,也沒有直接使用法醫解剖相驗照片,對一般人比較容易感到害怕的眼睛部分也用方塊遮蔽,希望照片不要再做變色處理,真實呈現證據。
不是強迫推銷自己的意見給眾人,而是把每位成員都培育成領導者,讓複數領導者經由共識,真正結合在一起。最理想的方式,則是讓所有成員都成為支援型領導者,活躍在組織裡,做為組織的樞紐或核心,適時適所地相互交替,輪流發揮領導功能。
一旦會議開始,就不是由主席,而是由引導者來引領整個會議的進行。首先,組織的存在意義、目標與價值等大方向,已由成員所共有。活躍於會議中的引導者 實際上,引導在做的究竟是些什麼樣的事情?讓筆者舉個具體實例供作參考。相對於此,引導者則把內容交付給團隊成員,只對過程進行主導——換句話說,彷彿是隱身舞臺聚光燈之外的導演。由組織代表人來擔任支援型領導者也可以,或是由代表人以外的其他人來擔任支援型領導者也沒有問題。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身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至今為止,都藉由與擁有同樣目的的人們攜手合作,以完成一個人無法成就之事。接著,讓我們再試著把引導拿來和以往型的管理相比。你都不覺得奇怪?其實這是錯誤的訊息。
臉書粉書團(也已失效)則寫月息0.5~1.33%,認購人(就是投資者,以下不再另外說明)年化收益4-12%。即使是每年19.8%,站在借款人的角度:P2P借貸平台讓借錢門檻降低,是好事。最有名的,當屬「團貸網」,負責人「唐軍」還曾被央視讚為「85後(1985年後出生)金融才俊」。何謂P2P借貸平台 在我們要講im.B之前,我們先了解何謂網路金融創新之一的「P2P借貸平台」。
類似這種內容其實也不算正確。是一個創造借貸與理財的雙方媒合平台。
該公司協理拍的宣傳影片則是說借款人每月0.5到1.65%,認購人收益(年化收益)是4到15%。商模本身是成立的,如筆者前段計算的利差,也是表面上合理。借款人的債權(如何追索)跟平台方的監管(避免掏空)。我以官網資訊的每個月1.33%,複利計算,每年利率約17.18%(以下為求敘述及計算方便,只取作17%)。
如今已經形成一股氛圍,im.B是否會成為壓倒執政黨的最後那根稻草,值得後續觀察。對等式網路(英語:peer-to-peer,點對點,簡稱P2P),又稱對等技術,是「去中心化」、依靠使用者群(peers)交換資訊的網際網路體系。以下是im.B官網介紹(筆者趁官網未失效前複製的內容): im.B借貸媒合平台結合律師、會計師、地政士(代書)及資深專業經理人共同打造堅實的經營團隊,平台成功整合認購與借貸的需求,打破一般民間二胎借款高利的迷思,以每月利息區間0.5~1.33%嘉惠借款人。同時平台藉由債權讓與的模式將利息分潤給認購會員創造穩定年化收益,讓認購人也能把閒錢活化進而獲得理想的報酬,讓理財真的變的好簡單。
單純藉由這次事件,拆解im.B的手法,同時說明何謂P2P借貸平台,以及政府對於網路金融監管的缺漏。但如果你是投錢進去投資的認購人,那風險就大很多了。
龐氏騙局是利用後來的投資人所支付的資金,付給早期的投資人作為紅利,實際上該投資案或投資標的根本就不存在。2%則是平台抽成和手續費,也就是平台賺取的利差,不算不合理。
這些平台針對的借款人,多是過去有信用瑕疵、或其他原因無法正常獲得銀行貸款的對象。這是創造從1到1.1的商業模式(不是從0到1)。im.B就是一個P2P借貸平台,剛剛提到國內外有很多,稱不上什麼首創,甚至也不是台灣第一間P2P網路借貸平台,只不過他把借錢對象綁訂不動產債權,im.B就因此自稱為「不動產借貸媒合平台」,借款人的債權至少有抵押品,可以追索。每年利率最高17%,雖然不低,但比較民間業者普遍都20%,甚至30%以上,還是有吸引力。公司本身經營的商模,其實是成立的,只是該公司不正當經營,也就是偽造這個「債權」。實際上,國外有很多合法經營的P2P借貸平台,但筆者不舉例,不做任何背書,也不做任何投資鼓勵。
取自im.B臉書粉絲專頁(現已移除關閉) 該公司的商業模式有問題嗎? 有些人會誤認是商業模式有問題,或是P2P借貸平台本身就有問題。對銀行擔心無法核貸,對民間業者則利息更高,雖然有隱私洩漏等風險,但好處依然相較更大,畢竟是取得資金方。
部分粗心的文章作者跟搶快的YouTuber,都說利息才0.5到1.65%,卻付給你4到15%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諮商師都知道病患愛上自己並非出於真正的自由意志,但許多台灣的大學教授卻認為既然女學生愛上自己那就不妨交往,他們誤把教學場域中知識不對等的特殊情境,當成自己真實的個人魅力。
……創傷事件也因此摧毀了受創者的信念,她不再相信與他人連結時還能保有自我。在此之前,社會只考慮女性(在少數狀況下,也可能包括男性)是否成年,並且天真的假設「只要女大學生成年了,那麼她就能給出真正的『同意』」。
翁文方在遭受創傷的當下,立即做出了物理上反擊的回應,付出的代價是議員落選。選擇性恐同,只對女人發作 翁文方如果不是女性,而是男性,不會招致男性長輩理所當然的「開導說教」。Photo Credit: Netflix 情緒勒索與後宮收集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張亞靜在大學四年級時受到直接授課的教授趙昌澤邀請,參與他的競選活動,隨即與之墜入情網。但這個故事的關鍵卻是,由人而造成的創傷,只靠自己無法復原。
」 「在受創當時,受創者無論有什麼意見,都不會被當一回事。一旦這樣的哭喊沒有得到回應,基本的信任感即開始破滅。
趙昌澤真正的邪惡,並不在於他喜歡為「後宮」們拍攝裸照,並且作為分手後的要脅。隨後,這成為美國大學院校的基本倫理守則。
他最邪惡的部份,是在於他一再的利用年輕女性對他外在學者形象的景仰,把她們當做獵物一般狩獵跟收集。從最表面的部分看起來,是權力關係的不對等,教授操持著學生成績、論文等等生殺大權。
這當然不是說,長輩會對男同志網開一面,而是生理體型與社會地位的差距,令老男人對女性下指導棋時特別自鳴得意。他是個無恥的控制狂,活在社會對男性「知識菁英」的過度寬容之下到處為惡,絕不只是渣男那麼簡單。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女學生給出的同意不能算是真正的同意。渣男就只是想幹免錢的炮,但趙昌澤不只想幹炮,還不准四處騙來的免費炮友離開自己。
這是因為,學校跟求知的環境造就了一種特殊的場域,這導致教授與學生的關係,就宛如「心理諮商師與病患」的關係,很多病患會移情到諮商師身上,這明顯不是因為諮商師特別值得被愛,而是「諮商」這種特別的互動關係本質上就會創造出病患自認為墜入情網的狀況,因此諮商師應該負責畫清界線,不應與病患交往。」——茱蒂絲.赫曼,《創傷與復原》 近期熱門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政治幕僚工作為背景,鋪陳的其實主要是女性的創傷與復原經驗。
身為女大學生、日後成為競選助理的張亞靜,被理應是師長、上司的年長男性獵艷捕食,陷入一段虐待的關係之中。但越來越多學校認為,即便一名教授沒有實質控制該學生的利益與損害,也不能與學生談戀愛。
她一直用第三人稱的角度責怪自己,甚至某程度上因為想要證明自己也是個成熟自主的人,所以下意識地合理化施暴者的舉動。想像如果翁文方是個身高一百八的壯漢,就算在支持者面前親吻男友,也不會有人膽敢貿然上前質疑他的生活方式。
发表评论
留言: